
最近曝光的歼-36第二架原型机在成都试飞,距离首架亮相仅10个月。新机型改了进气口、起落架和排气系统,从YF-23式的嵌入式排气转向F-22风格的二维矢量喷口。这种快速迭代的速度,在现代战机研发史上实属罕见。美国那边还在按部就班升级F-22和F-35,给它们装新导弹、新雷达、新电子战系统,想把五代机用到2030年代。洛克希德·马丁甚至搞出个“五代半”方案,说要用F-35的底子实现八成六代机能力,价格还便宜一半。但问题是,这种修修补补能跟上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吗?看产能更让人心惊。中国五条歼-20生产线开足马力,反观美国,F-35年产140架,20年的先发优势眼看就要被追平。更关键的是,美军机队要全球部署,而中国可以把所有战机集中用在第一岛链,形成局部数量优势。英国空军副元帅贝克说透了一个真相:五代机现在只是入场券,真正要拼的是六代机。但中美走了两条不同的路——美国选择保密研发,2019年就试飞了NGAD验证机却秘而不宣;中国则高调展示快速迭代,用实战化思维推进研发。这场竞争的本质已经变了。不再是单纯比谁飞机飞得快、隐身好,而是比整个研发体系、产业基础和战略思维。中国信奉的是“弯道超车”,用颠覆性技术弥补传统短板;美国则延续渐进式升级,靠现有平台修修补补。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对比正在质变。2028-2030年是个关键窗口,届时中国可能在本区域形成数量和技术双重优势。美军自己也承认,现在只有45个战斗机中队,远不够同时应对高端冲突和日常威慑。未来的空战模式也在重构。人工智能、无人机蜂群、有人-无人协同,这些不再是概念,而是正在落地的能力。中国在歼-36上体现的设计思路——用部分隐身换取高机动性,正好印证了这种转变:未来的空战不再是单机格斗,而是体系对抗。产业链韧性成为胜负手。美媒警告,美国军工产能已经跟不上需求。而中国的军民融合体系正在发挥威力,从发动机到复合材料,整个供应链都在快速成熟。

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